讓天使展翅

教育是社會發展中重要的一環 適切的教育制度與理念才能使每個孩子都能在各自的天空下展翅翱翔

星期日, 6月 11, 2006

[心得]一個國中生的殞落

講題:校園個案觀察─一個國中生的殞落

講員:中原大學電資學院院長 王晃三教授

日期:4/26

人生是一系列選擇的結果,你昨天的選擇,決定了今天的你;你今天的選擇,也將會造就明天的你。是什麼讓大家選上教育一途呢?是為了追求美好生活形象與品質?還是一種使命感的實踐?然而在這些美麗的理想中,我們仍需要去面對校園中的現實,我們必須承認校園是當代當地的社會縮影,有貧富懸殊、有文化差異、有家庭問題、有功利取向,還有永遠劃不清的價值混淆。再看看現在的教育現實環境,升學掛帥、能力分班、補習班林立、參考書氾濫,在潮中隨波逐流的老師們難道當初沒有使命感?沒有學生會存心搗蛋,只是因為他不知道後果有多嚴重,沒有學生他是存心的……

王子泰,1980年生於美國,1996年在一次無照駕駛的過程中,喪於一場車禍中。在事故發生的前一年,子泰成為了一個所謂的邊緣少年,然而這樣的一個孩子,他的本質卻是善良而可愛的。他也許不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但卻是許多人最好的朋友,是父母兄姊心中的可愛孩子,只是在追求儼整劃一的教育體制中,他找不到揮灑的空間,為此他一度成為失落的羊,他的生命看似短暫,卻是豐富而繽紛。

我記得國中的時候,有一位同學的母親是國小老師,那同學從小就被母親大力栽培,各項標準都被定的嚴謹,一次數學的段考考差了,聽說被訓了好一段話,也許是覺得身為教育人員,自己的孩子就該樣樣傑出吧。然而,我們卻常常用「我想法」去評判其他人的價值;用社會價值去量化一個人的優劣,很欽佩王教授能夠認同每個孩子的異同,並且去讚賞孩子的優點,而不被既定的教育制度扼殺孩子存在的價值。

在成長過程當中,一個人的自信往往是基於自己的表現有沒有被認同。以我自己為例,從小各項學科均衡發展,就會在掌聲中成長;方向感奇差無比,卻不會受到責難。因為在校園當中學習狀況良好,就會被師長認為是個聰明乖巧的小孩,所以常常比別人有更多機會去嘗試不同的經驗,然而我真的天資比別人好嗎?與其說天賦,我反倒認為我今天的能力是掌聲堆積出來的,因為我很幸運,我所擅長的,剛好於這個制度下讓我輕而易舉地表於外;而我所不足的,這個制度卻無法將它量化。

最近,父母因為弟弟的英文成績不理想跟我聊了很久。國小的時候,弟弟對英文就已經相當吃力,那時候我們就溝通說「不要求英文成績要很頂尖,但是不要放棄它,起碼讓自己能夠跟得上大家」。但是上了國中後,情況越來越糟糕,從國一的六、七十分,到現在國二的二、三十分,我們感受得到他於英文的無心,本希望藉由補習班的補救教學能夠有所幫助,但反而造成他很大的壓力和生活中的不悅。曾經有一次,成績單上弟弟的數學成績和自然成績都是全班第一,卻唯獨英文二十幾分,他就把那二十幾分折了起來,也不太願意拿成績單出來分享他優秀的部分,雖然他曉得父母並不會因此而打他罵他,可是他知道父母的在乎,還有那壓得他喘不過氣的期望。母親常常對他說,有什麼問題大家一起來面對,然而不懂英文的父母親,縱然想幫忙常常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到頭來還是讓他自己一個人去承受。前幾天在聽母親敘述弟弟的近況,有一次補習班老師對弟弟說:「你現在只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個就是好好念英文,第二個就是你回去跟你爸媽說你要放棄。」弟弟一聽到,便很無力地回答:「他們不可能答應。」而且最近一陣子不曉得是否英文的壓力,就連數理成績也開始往下掉。

我聽到此,心裡面擔憂的不是弟弟的成績,而是那句「他們不可能答應」。家庭是孩子最後的避風港,可是今天父母沉重的期望對弟弟而言已經成了「絕對而不可變更的事實」,可想而知那種心理壓力何其大,我最擔心的也是這樣的想法會讓他自己把自己逼近死胡同裡。我開始跟我父母討論,是不是能夠可以稍稍改變一下心態,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正因為這兩個字,已經影響了弟弟的其他日常生活,包括其他科目的成績、心情上的放不開,甚至一有空閒時間就鑽進自己的電腦世界,不願意面對人群,然而英文成績真的重要到足以用這些東西來換取嗎?假設這一輩子英文就是學不好,整個人生就是黯淡悲慘的嗎?英文不好,其他的長處就該被秉棄嗎?

於是我冒然地提出了一個對父母現有觀念很有挑戰性的想法:支持弟弟放棄英文。

有時候學習如果不能夠從自身出發,時間、心力、金錢都是枉然,硬要弟弟在這個時間點上突破英文這樣的瓶頸有必要嗎?每個時間點對應每個人、每件事是有不同的價值意義的。因此我提議跟弟弟做一個溝通,談一個交換條件,什麼補習班的英文課都可以停掉,考試考不好我們也不再給予壓力,但是這些多出來的時間要去學習一項專長,例如弟弟感興趣的電腦軟硬體,並且要讓我們看得到成果。當然,我跟我父母親討論的時候,想的要比這更多,我們支持他放棄英文一來是希望他走出現在卡死的困境,二來是希望藉由專業才能的自我精進,讓他去慢慢體會英文的重要性,等到年紀稍長、自己也有一些想法跟經驗後,看能不能讓他重拾英文之時,不再是因為父母的期許,而是自我的要求。再把情況假設更糟一點,也許他就是對語文沒天份,這輩子再也不去碰了,但是他能夠在另外一個領域找到自我的天地又有何不好?我的想法只是不希望大家把執念僵在這個時間點上,稍稍延後一些也不是絕對不可行的選擇,個別化的教育應該是更有彈性的,而不是應該要求每個孩子都要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委曲求全。就像王教授在敘述子泰時一樣:追求嚴整劃一的教育體制中,他找不到揮撒的空間,為此他一度成為失落的羊。其實回過頭來想,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甘願讓自己成為一個邊緣少年,是在和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互動下,他們的特質加上他們的際遇才讓他們失落了。而比較起來,營造出這樣大環境的我們,要負起的責任似乎比那些邊緣少年還要更多。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