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天使展翅

教育是社會發展中重要的一環 適切的教育制度與理念才能使每個孩子都能在各自的天空下展翅翱翔

星期四, 2月 09, 2006

高等教育之於通才

「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但我認為大學高等教育的目的理應在培育「通才」大於「專才」。一個大專院校生,一標準社會成長程序來說,年齡約在二十上下,是個豐富多采的開始,不該被侷限,約束了看世界的角度,何況上有許多人可能還沉浮於眾意識流中,未明確自我的方向,多接觸多瞭解不同的領域才有更多的機會啟發自我的潛能。再者,往後在職場生涯中,多半是專業領域的精進,在此之前養成廣納知識的習慣,亦能為身為專才的創思加分。回過頭來看看社會的根基,每個領域的棟樑都在支撐這個社會,假使在每個專才的根本,沒有足以共鳴的根基,就像牙籤盒裡的牙籤,各個挺拔卻也冷漠而鬆散。培育一個通才不只是在能力上的增值,更是一種對社會各領域的關心。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專才的培育到了後半段,大多還是要看個人的努力大多還是要看個人的努力,但通才的培育,是比較需要由不同能力的人來分別引領,倘若連高等教育無法給予這樣的學習環境,實著可惜!

[閱讀]黃崑巖─教養有如一陣風

節錄自《黃崑巖談教養─教養有如一陣風
作者:黃崑巖

誰見過風


因為在台灣歷史上第一次的總統候選人辯論會,我提問到「教養」兩字的意思,「教養」這個名詞突然成為大眾、媒體語親朋的中心話題。不少人一碰面,會急忙地問我「教養」指的是什麼內涵?但我才不相信這世上有對教養毫無概念的人。我也不相信每個人的心理沒有一把尺,來衡量自己或別人的涵養。

問題在當有人問起我們具體地說是在衡量什麼東西,我們卻講不出它的輪廓與外貌,遑論要三言兩語描述它。但我可斷言「教養」這兩個字是要不斷的省思與探討的;不做這種省思,就很難提煉出它的真面目,因為它是無形的概念。如果沒有經常省思,驟然被問起教養指的是何物,要三言兩語下定義,絕非易事。要捉住它只好多作思維,這概念才會有品評的焦點。教養即人的風格與氣質,具有不少不同的面具已如上述,它型態不一,值得從不同的角度去推敲。我曾經編纂了名叫《SARS的生聚教訓》的書,在裡面我引用了十九世紀一位英國名詩人克利斯蒂納‧羅塞蒂(Christina Georgiana Rossetti)的一首詩,在此再引用它,對若隱若現、難以捉摸的「教養」兩字的影子也可算是一幅生動的影射。這首詩的題目,叫「誰見過風?」

Who has seen the wind?
Neither I nor you
But when the leaves hang trembling
The wind is passing thro!

個人的教養有如一陣風,誰想看它或捕捉它,必須從一個人的言行去察覺、推測與判斷。教養的要素極多,但難的是,它平常難以窺見,只在特殊的狀況下才會呈現在別人面前,讓您辨識。反過來說,缺乏教養也在面對狀況時才會露出馬腳,讓你看到這種人內涵的貧乏。這與誰想見到風,必須從觀察被風吹動的樹葉去推斷,是同一回事。中文裡所指的是風骨,可能包涵在教養的成分裡。而社會有風骨氣節的人一多,一起來呼風喚雨,蔚為風氣,社會的品味就自然提昇。

教養兩個字是有威力的,沒有人會聽別人說自己沒教養而覺得心怡的。實際上,一群人在一起,聽到有人一提到某某人有教養,心理會有一陣汗顏的感受,揣測別人是否在指摘自己缺少教養。這種感覺立即會形成一種壓力。可見教養雖然像一陣風似地静静飄動,但它卻是生活裡被重視的東西,這也是洪保德勉勵一般人應努力培育教養,當作私產珍惜它的道理。

很多人認為教養與教育程度有關,認定他是藍白領兩級的分際;有人認為教養代表審美的能力,是藝術創作細胞發達的表徵;有人更認為它代表自律與自制的功夫,所以安靜寡語、守規矩就是教養的表現。的確,守規矩是常用來衡量「好」與「壞」的尺度。混血的韓素英說她在四川長大時,在中國的大家庭裡以沒有教養知名,這恐怕是韓女士被以中國式的一把尺衡量是乖或不乖而獲得的烙印。所以教養的定義難免還有文化的因素摻雜在內。若沒住在四川的大家庭,韓素英小時可能不會有被視為沒教養的孩子的厄運。

有人以氣質與風貌或者舉止典雅來衡量一個人的教養。這些看法都沒有大錯,氣質本身往往也包含所有這些特質,再說也只能是個人教養的一部分,因為教養還得要看一個人面對抉擇的挑戰時,是否做得出富於智慧的判斷與抉擇。就像哈佛大學的一般教育學院院長說:「不是所有的大專畢業生都是知識份子,所有的知識份子也不見得都是大專畢業生。」是一樣的道理。換幾個字,它會變成「不是所有有上述特質的人都有教養,而有教養的人也不見得都有這些特質」。希特勒就是最好的例子,但這容後再談。